带动50万农民共富 浙江这个经验全国推广
浙江集多部门之力持续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发挥党建引领整合资源、聚合力量作用,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共富工坊”位列10个典型经验首位,向全国推广。
日前,全省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台州召开。省直单位和市县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谋划如何深化推进“共富工坊”建设。
“共富工坊”建设有多重要?这个工坊有什么特色?接下来还有什么新动作?
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成为浙江的必答题。
着眼“扩中提低”和缩小“三大差距”,在广泛调研基层实践的基础上,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作为一种创新解法,在全省探索推开。
2022年9月,浙江印发《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3年打造1万家各种类型的“共富工坊”,实现山区县乡镇全覆盖、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全覆盖。
作为浙江深化强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如今,“共富工坊”已经在全省各地落地见效。
走进临海市东塍镇彩灯“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只见场地整洁宽敞,灯光明亮。依托党建联建机制,服务中心连接着15个村、106家上下游企业,为24家彩灯“共富工坊”提供就业吸纳、订单对接、技能培训等服务,每年统一派发订单总额1200余万元。
聚焦“扩中提低”,“共富工坊”完善互利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低收入群体有活干、有钱赚,让共同富裕实实在在、可观可感。
当前,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1145家,吸纳农民就业49.8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4.9万人,带动人均月增收2600元。
接下来,全省将大力推进完善工坊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精准匹配的帮扶体系,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尽可能到工坊就业,做到优先吸纳、应纳尽纳。
做出特色
将产业链延伸到乡村、将新业态导入到乡村,各地大力推进“共富工坊”品牌化运营、市场化管理、专业化建设,“共富工坊”已然见证新的变化。
在现场推进会上,多家单位交流发言,分享经验做法。
象山县黄避岙乡立足黄鱼养殖特色产业,政企合资引进数字增氧等新技术,开发出爆款活黄鱼,售价增长了近10倍。当地还牵头各工坊打造“斑斓海岸”品牌,常态化举办“斑斓海岸”市集活动,提升市场竞争力。
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规范虾皮加工参数,实现标准化生产,做强虾皮产业。在深挖虾皮价值的同时,当地还培育“小岛下酒菜”统一品牌,组织成立“村播”小分队,让虾皮销售搭上“云快车”。
金华市金东区推动工坊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开设15家“八婺工坊·百镇优选”体验店,形成了工坊—国企—门店的供销网络,让“共富工坊”做精品、出爆款。
在带动集体致富之外,“共富工坊”还解锁了诸多新功能。
绍兴市柯桥区“一桌土菜”共富工坊,不仅将经营收入“反哺”回村,还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爱心体检。宁波市镇海区“益启爱”共富工坊在车站路社区开出残疾人创业服务基地,为残疾人提供机能康复、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从浙西山区到浙东海岛,从乡野到社区,“共富工坊”转型升级的进度条持续刷新。各地多维度探索,激发了乡村资源新活力,也增强了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激发活力
摸着石头过河,浙江总结出不少“共富工坊”建设的经验做法。比如强化组织共建,协调企业和村社结对;坚持企业所需、因坊施策,提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专业化组织程度;推动人才、政策、资金等下沉基层。
那么,持续深化全省“共富工坊”建设,浙江接下来要怎么做?现场推进会上释放了不少新信号。
记者发现,技能和创新模式成为此次推进会的高频词汇。
在深化推动工坊建设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技能人才转型,是“共富工坊”的生命力所在。下一步,浙江将着力提升工坊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引导企业增加工坊技术岗位供给。
事实上,关于技能型工坊建设,已有不少地方率先“出手”。台州专门建立了面向工坊从业人员的技能评价体系,推动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目前累计通过工坊实现职业资格认定1338人次。丽水则引导312家企业在工坊设立5200多个专技岗位,匹配专门导师帮带,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普遍提高10%以上。
创新发展模式,同样被重点强调。目前,“共富工坊”已形成电商直播、产业赋能等六大类别。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就业需求、契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工坊,值得深入思考。
推进会明确,要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工坊类型,推动乡村旅游、生产加工等多业态一体发展,打造多类型、多业态融合的综合性工坊。此外,浙江还将全面推进工坊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推行工坊集成组团发展,增强各方利益联结紧密度。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相信这些举措将为“共富工坊”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