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开春布局高新制造,强力产业政策行不行?

长三角三省一市相继发布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新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沪苏浙皖哪些重要工作被放在“篇头”?各地又有哪些特色实践?

与此同时,四省市公布了2024年重大工程清单。这份列出了各项工程的清单,又能否预示该地区的未来增长潜力?

澎湃研究所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发现了长三角各地在新年规划中的两个共同点和四个特色,以此试图勾勒长三角新年发展图景。

共同点1:发挥高新制造大项目“压舱石”作用

纵览三省一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最鲜明的特点是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增多,且专注高新技术制造业。澎湃研究所研究员统计发现,除上海外,长三角省份2024年重大项目全年计划完成投资额增速均达两位数。

 

数据来源:相关报道

*注:截至撰稿,安徽仅公布了第一批数据,还有三批未公布;全年投资金额增长率采用2023年度数据作为参考值。

上海2024重大工程清单中,科技产业类占40%,主要集中在生命健康、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符合上海的“3+6”科创政策。和其他三省相比,上海项目中还有不少属于航空航天和邮轮产业。

江苏省投资以大项目为主。600个项目中10亿以上的占70%。其中,69.5%属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2.8%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还有17.7%的项目属于传统产业转型类。

浙江“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也集中开工。这一计划要求2024年推进省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安徽2024年数据仅披露第一批重大开工项目。但《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4)》提出实施科技强省、制造强省投资专项行动,共完成实物工作量6800亿元。2023年,安徽省重点项目9601个,年度计划投资16597.5亿元,今年有望继续突破。

共同点2:优化政务,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

三省一市都在新年规划中提到要“改善营商环境”,计划以政务优化为重点抓手,通过数字政府建设、简化政务手续和各种“跑一次”的改革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但也各有侧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7.0版,以开放、共建和优化监管为执行重点(详情参见《澎湃城市观察|上海营商环境7.0版三大重点:开放、共建、优化监管》)。

浙江营商环境改进政策注重考虑本地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参见“民营经济32条”),以“让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为目标,提出政府无拖欠款、浙江无欠薪、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等系列举措。3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还重点提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给予积极扶持”,政府应“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等。

江苏营商环境建设以“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特色,致力于为当地制造商提供一流质量、标准化的检测体系。2023年,江苏省曾推进系列重点产业链标准化提升工程、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和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新年,江苏会继续这个领域的努力。

安徽营商环境注重提升法治化水平。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试图加快集聚紧缺的高端法务资源,促进国际商事、国际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高端紧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不同点:承压前行,强力求新

除了大力投入科创项目和改善营商环境这两个共同点之外,三省一市新年工作安排也各有特色。

上海:国际化“五个中心”建设与制度型开放

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下简称“发展计划”)中,工作首位是打造上海国际化“五个中心”。

围绕这一工作目标,已有诸多安排。首先是提高上海的国际化服务和设施。1月1日,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上线试运行,致力于为来沪外籍人士提供权威的政策服务。该网站参考在沪外籍人士建议,已达到“感觉像是有个地地道道的上海本地人带着我”的水平。

其次,今年上海市政府将围绕提升国际合作展开系列活动。“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系列活动从2月持续到6月。同时,浦东将配套展开全球营运商计划(GOP)、全球机构投资者高峰论坛(GIC)等活动。

提升国际化水平最根本还是靠制度型开放。《发展计划》中指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重要的“试验田”包括浦东新区、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比如,上海已于2月发布新实施方案,允许金融机构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等。

浙江:完善投资体系,扩大科创基金

浙江放在首位的新年计划的都与投资有关。首先是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023.6亿元刺激市场,落实升级“8+4”经济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培育等8大政策领域。减税政策计划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2500亿元以上。

同时,扩大针对科创产业的国资基金规模,包括“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基金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0亿元,扩大省科创母基金规模”等。2023年,杭州打造了规模超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温州也规划设立500亿元引导基金。2024年,这一趋势有望扩大。

“数字经济”依然是重点目标产业。数字经济是浙江的“王牌产业”,新年将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预计该产业增加值增长约9%,同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5%。

江苏&安徽:科研自主、新型工业与跨境电商

新年江苏和安徽的工作重点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苏皖都把提高自主科研水平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江沪,苏皖科教资源较分散。在此背景下,江苏提出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安徽位列“篇首”的工作也是加强“创新型省份”建设。具体措施上,苏皖都打算从建设国家实验室、“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着手。

提升科研能力,广泛赋能工业基础。江苏新年提出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展开提高市场竞争力(“强链”)、提升安全和韧性(“补链”)、提高附加价值(“延链”)行动。安徽打算“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促进产业完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转变;同时,安徽也强调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政策工具上,苏皖都以引进关键领域优质企业为重要思路。

制造先行,出口跟上。2023年,江苏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增幅超过50%;安徽“新三样”产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11.6%,其中汽车出口增长80.1%。新年,苏皖希望继续这个趋势。江苏提出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布局海外仓。安徽目标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超30%,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市场开拓,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等。

总体而言,三省一市新年发展计划中,或同或异的“打法”都透露出共同的思路 ——创新驱动转型下,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是条“老路”,曾有效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且投资结构呈现出倾向于实体创新产业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施行政府投资有赖于良好的财政和金融状况。

在当下中国政府债务规模较高、货币发行量处于高位、人民币内外承压的背景下,新型投资拉动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及其对经济、金融体系的连带效应,值得持续关注。强力产业政策对创新产业发展的效能如何,也待实践检验。

(实习生黄冰玉对本文亦有贡献)




热点活动
苏容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