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看江苏丨③奔赴下一个万亿!南通以创新拥抱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格局下,“创新”来到了发展新高度。

而对于有着“中国近代第一城”美誉的南通而言,自2020年GDP超过万亿后,已旗帜鲜明地提出“下一个万亿看创新”。1月4日,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会再次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当下对于南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回望过去,这座通江达海的工业名城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南通工业用电量、工业开票、规上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长均居全省前列,对GDP增长贡献度超过50%,在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中排名第12位。

亮眼表现的背后,是城市厚植科技创新的产业布局。如今,南通正围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构建以六大产业集群为核心、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骨干的“616”产业体系。

向“新”而行,这是站在历史路口的南通的正确选择,也是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道。

产业创新协同,长江口共做新“棋眼”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2024开年之际,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也给“新质生产力”下了一个定义。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定调明确,路线清晰,高度强化“创新”的主导地位。而南通正全力布局的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正是以创新为“题眼”,也将成为南通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

1月24日下午,值江苏省两会召开之际,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信长星来到南通代表团,在会上强调:做好南通工作,要心怀“国之大者”,用好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谋划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打造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这一重要议题自南通首倡以来,不仅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更是获得国家发改委明确函复和支持。这将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更是南通以打开更深更广的创新格局来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棋”。

南通,滨江临海,紧靠上海,素有“江海明珠”的美誉。曾经长期受到长江天堑阻隔制约,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北沿江高铁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南通新机场全力建设……交通格局得到了现代化重塑。


伴随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性突破,南通也迎来了以“南通好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绝佳风口”。不断加快跨江融合步伐,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早已成为南通人的广泛共识。


摄影:姜明

南通在全力建设“北上海、新苏南”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吸收跨江北上的优质高端要素资源。在众多发展要素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如今,通过协同区共建,可以使南通更好集聚长三角优质产业创新资源,有望与上海、苏州深度融合建设成为长三角的“黄金三角”,更好发挥万里长江巨龙的“龙头”作用。

事实上,南通市已经成为长江以北与上海、苏南联系最紧密、产业创新融合度最高的城市:近两年,新落户南通的制造业项目60%都来自上海和苏南地区;南通50%以上企业与上海、苏南企业长期稳定合作;去年新签的17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合作项目占比超65%。

大院大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南通已与上海市科委签订了沪通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与省产研院共建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签约落户……

锻造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乃是“主力军”。而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进程中,一系列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合作园区已蓬勃起势。

目前,南通市与上海、苏南等地建有19个合作园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海安常安纺织工业园、临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南通创新区等一批跨江合作的产业协同载体初具规模。

其中,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作为中、新、奥三国合作、苏、锡、通三市共建的园区,自一体化运行以来,来自上海、苏南企业已占在建、签约项目数的近七成;5家本地重点企业在苏南、上海均有研发或制造基地。像拥有年封装测试5G等新一代通信用集成电路产品2.8亿块的生产能力,同时具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的通富微电正是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为此,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而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将围绕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提升创新生态竞争力。

未来,一系列全新举措将为协同创新生态打开全新空间。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离岸创新”等模式;积极对接上海、苏南拓展实施“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举措;在产业创新协同区内建立创新孵化器、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初创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入驻等。

通过在产创协同、园区共建、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破解产业创新跨区域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创新要素得以充分流通,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正逐步从设想迈向现实,江海大地也将迎来创新力量空前澎湃的“南通时刻”。

“七虎”竞南通 江海大地奏响“新”乐章

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江海大地激荡着时不我待的昂扬斗志。七个县市区加上三个市属产业区,你追我赶,形成“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生动局面和蓬勃气象,探索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向“新”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其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如今,两化融合的蓬勃风貌在南通全域展现,并成为南通的“长板”之一。



摄影:姜明

南通创新区数字化产业生机勃发,80多个优质项目落地“安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占比超60%;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及行业应用项目生根开花;中天钢铁入选“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示范项目;大生集团等3家龙头企业入选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天互联爱尚“双跨”平台发展水平攀升至全国排名第17位……

过去的一年中,南通在促改转、树标杆、强支撑等方面统筹发力,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培育新动能,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8.1,首次超过全省平均。

2023年,南通入围2022年度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上榜信通院“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7个,新增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1个、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5个、省5G工厂1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7家。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多个县域板块在发展亲海产业有着先天优势和深度实践,不断推动船舶海工、新能源、高端装备几大千亿级产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如今,海陆交汇的如东县,已发展出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全国最大的海上能源岛、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LNG枢纽基地,正向着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目标阔步迈进。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而在南通的亲海产业发展中,破除“卡脖子”技术、“国之重器”“自主研发”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


摄影:许从军

在通州湾示范区,中铁建大盾构项目与铁建重工集团联合研制的“国之重器”——直径13.8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已正式下线;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聚集了中远海工、中集太平洋等行业知名企业,正在建设成为“国家级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基地”;中国首艘24000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出海,中远川崎、振华传动等一批企业“智”造水平走在前列;在南通的招商工业海门基地,18万吨级LNG船项目由于核心的薄膜舱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实现自主研发,整船完工时间预计整整提前了半年多……这些均成为南通亲海产业由“造壳”迈向“造心”的生动写影。

创新有道、智领未来,新一代信息产业同样风头正劲、“新”光无限。近年来,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年均增幅超20%,华为、中国电子、中国电科、通威等一批创新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落户,行业总量和增速双双位居六大千亿产业集群之首。

面向未来,伴随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重量级创新策源地的深度发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显著提升,南通制造将会加速奔向南通“智”造,以新质生产力的迸发、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成就“下一个万亿”的荣光,交给历史一份“中国现代工业名城”的崭新答卷。



热点活动
苏容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