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36.7万亩“生态毒瘤”如何连根拔除?

作为全球最危险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互花米草生命力极强,只用数十年时间就在我国东部沿海滩涂上泛滥成灾,极大地影响了滩涂生态环境,成为亟待拔除的“生态毒瘤”。

  江苏是互花米草生物入侵重灾区,是全国分布面积最大、治理任务最重的省份。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完成”进度要求,我省今年年底前要完成全部36.7万亩互花米草清除任务。近日,记者到沿海滩涂互花米草治理现场,探寻各地在与草斗争过程中摸索出的智慧,也感受拔除这个生态“钉子户”的艰难。

  卿本“良草”,

  为何成“生态毒瘤”?

  6月19日,记者来到盐城市大丰区的海边,入眼处互花米草一片葱绿,让原本颜色单一的滩涂很有“看头”。

  互花米草1979年就被引入我国,主要用于保滩护岸。从江苏、福建等地多年的实践来看,互花米草根系发达,种子撒下去很快就成片从滩涂上冒出来,的确是防风抗浪、护坡固堤的好帮手。同时,互花米草还具有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绿化环境、抑制沙滩风沙、增加湿地面积等生态功能。

  曾经帮了大忙的互花米草,为何如今成了祸害滩涂的“生态毒瘤”?

  “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根系太发达,没有什么天敌,到处疯长。”省林业局湿地保护站负责人介绍,互花米草发达的根系会挤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一个地方只要有了互花米草,其他植物往往再难生长。

  互花米草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伤害,不仅体现在“排他性”生长对其他植物的挤出,也体现在对鸟类贝类生长环境的破坏。这种草生长得过于茂密,压缩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在互花米草丛生的沿海滩涂,文蛤、黄泥螺等难觅踪迹。我省沿海滩涂湿地是东亚—

  澳大利西亚

  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中转站,互花米草疯长挤占了过境鸟类的栖息地、觅食地,还造成滩涂湿地水体交换能力变差,导致水质下降。

  互花米草疯长的地方表面郁郁葱葱,其他生物却无法生存。省林业局局长王国臣坦言,互花米草恣意生长形成实实在在的“绿色荒漠”,如何治理“绿色荒漠”成为一道必答新课题。

  斗智斗勇,

  只为“斩草除根”

  为了治理好这根“作妖”的草,省政府专门成立省沿海互花米草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齐心协力只为“斩草除根”——省财政厅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已下达省级以上财政资金共3.21亿元;省自然资源厅将互花米草治理纳入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支持范围,并积极协调除治围堰用海审批;省林业局组织调查摸清互花米草分布,制定全省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制定治理方案。

  互花米草在我省南通、连云港、盐城3个沿海设区市都有分布,而盐城是江苏治理互花米草的“主阵地”。今年盐城的治理任务为7.71万亩,目标是9月底前完成年度治理任务。

  6月19日,大丰区互花米草治理V-1标现场,一望无际的滩涂上,一条条整齐的沟渠、围堰延伸到远方。32台挖掘机一字排开,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缓缓移动的黑点。

  “互花米草要在潮间带才能生存,离开海水就难以存活。这里的滩涂地势较高,我们在最外围修垄,把海水隔在外面,不让海水漫过来,用这种办法让互花米草‘渴死’。”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沈娇娇表示,当地探索出的这种对付互花米草的有效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干湿法”。

  江苏盐城水利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刘存章解释,“湿法”一般用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在大潮时用围堰将海水蓄起来,让互花米草长时间淹没在水下,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淹死”互花米草,成本不高,适用于面积较大区域;“干法”适合地势较高的地方,还是用围堰,不同的是把海水拦在外面,不让海水进来,让互花米草慢慢“渴死”。

  当地还有一种方法叫作“斩草除根法”。现场,施工员王学丰驾驶挖掘机,将一片互花米草连根挖出来。他解释说,虽然泥土里还有残留根系,但是不会再长出新的部分。互花米草根系有一米多深,然而,其真正有效繁殖区域位于泥土下方约30厘米范围内,只需把这一部分处理了,它就没有繁殖能力了,就能抑制其生长。“海滩面有低洼不平的地方,我们就统一在约50厘米深处‘下刀’,连同互花米草的繁殖区整块泥土全部铲起来。”王学丰说。

  “现在来看,互花米草多到‘一眼望不到头’,但是半个月以后我们标段一棵互花米草都不会找到。”刘存章说。一年来,大丰区互花米草处置率超过95%。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城静介绍,现场标段大约1.8万亩,占大丰全部治理标段的1/4,目前每天处置约200亩,预计6月底7月初完工,今年治理的两个标段大约3.5万亩,将同期完成施工,全面进入管护阶段。

  “我们始终强调因地制宜,这个是最大的原则。”王国臣表示,经过充分实践,各地纷纷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综合性治理方法,比如,连云港市综合运用人工刈割、深翻、围堰、水淹、绞吸等除治方式,并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置残留和新扩散增量,让互花米草“见光死”;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考虑当地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敏感性,针对性采用“深翻、刈割+水淹、碾压+覆膜、刈割+阻隔”等不同技术组合,创新“深翻后水淹”除治模式,有效阻断扩散复发。

  任重道远,

  严防“死灰复燃”

  遏制“绿色荒漠”蔓延并进行生态修复,江苏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改善向好。2023年全省互花米草除治任务总面积14.15万亩,经第三方验收,全省各地、各单位上报除治总面积17.15万亩,除治合格总面积14.39万亩,除治合格率83.9%。其中,连云港除治合格率达93.5%,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达到100%。

  一年多来,大力除治互花米草使得江苏沿海代表性潮间带滩涂湿地面积显著增加,临洪河口、梁垛河口、方塘河口等典型入海河口湿地生态逐步恢复,除治区域招潮蟹、弹涂鱼、沙蚕、贝类等潮间带生物逐步回归。

  治理成效明显,但各地也充分认识到治理的艰巨性、反复性。

  “互花米草容易复发,种子会随着海水漂浮,普通处置方法不容易根治。”省林科院院长、研究员王磊认为,对互花米草治理的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目前,互花米草主要的清除措施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物理方法即人工拔除、刈割、围堰水淹等,化学防治是使用草甘膦、咪哇烟酸等化学药剂,效果快,但对环境有一定污染。

  沈娇娇对此深感认同,“大丰区如果大量使用化学控制的方式对付互花米草,会对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麋鹿等野生动物造成伤害。”

  在现场,沈娇娇讲起请麋鹿帮忙“锄草”的故事。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有数千只麋鹿,三四月间互花米草刚发出新芽,麋鹿很爱吃这种鲜嫩可口的美食,引导麋鹿到互花米草密集生长区,能明显抑制互花米草疯长。这不失为一种生物治理方式。

  南京大学安树青教授在收集了国内外10种技术和治理方法之后提出,除治手段还是要由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刈割翻根加水淹目前来看是最好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引入生物防治,通过引入食草昆虫玉黍螺或真菌麦角菌等天敌的方式治理互花米草。”安树青提醒,在治理过程中,现场施工单位要把工作做到位,否则容易造成复发,生物防治也要警惕外来生物二次入侵。



热点活动
苏容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