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人大脚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为墨描摹生态图景

一江碧水穿城而过,滨江风光带串联起秀丽长江岸线;泛舟,赏花,观鸟……诗情画意,尽在其中。6月初的南京人文景观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动的水墨山水图。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但此青绿并非一笔绘就,山清水秀的背后,充分彰显了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及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长效落实,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足生态保护,实现循法而治 

近年来,南京市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铁腕治污,统筹治岸。着力推动“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全力破解“化工围江”难题。

据了解,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协同镇江和安徽马鞍山开启了长江江豚保护的协同立法。2022年9月,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南京、镇江两市人大常委会提请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同时,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同步批准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提请的这一《决定》。

image.png 

(图为2022年8月24日,南京都市圈人大代表联合调研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镇江市、安徽省马鞍山市相关领导参加。)

将保护范围从自然保护区的“点”拓展延伸到长江流域的“面”,着力突出全流域保护;规定对长江江豚及其生存环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专题论证,落实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等保护措施;规定将每年10月24日定为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科普宣传教育;明确通过协同立法的形式,健全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区跨部门协同保护制度,加强对长江江豚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并督促落实,持续将法律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管理效能。

先后修改《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5部环境保护类地方性法规,并结合南京实际修改制定了《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南京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环境资源类地方性法规。盯紧生态风险,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系列举措,为南京山青、水碧、天蓝、岸绿、土净撑起了制度“保护伞”。

在江宁牛首山风景区,曾经的废矿洞重新“长”出了层叠丰茂的翠绿“皮肤”,登山远眺,长江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绿意葱茏的岸线上几步一景,几乎每个景观背后都藏着一个生态“蝶变”的故事。

守卫环保底线,聚焦执法检查

南京城北的地标式节点——幕燕滨江风光带,沿岸铺青叠翠,景观不断,生态如画,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千疮百孔的“城市矿山”。 20世纪初,这里发展起了以白云石矿为代表的众多采石场,有上百家砂场码头和数十家工企厂房。

坚持问题导向,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能,围绕长江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等环境资源保护等重点任务,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听取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开展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集中视察等方式,以执法检查全覆盖、发现问题全整改,破解湿地保护和利用问题。

如今,这一采石宕口已经被整合成为达摩古洞景区,幕府山也由“荒山”变“青山”,绿树环绕、景色旖旎。顺江而下,在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又一幅“人退鱼鸟进”的美好画卷展现在眼前。

image.png 

(图为俯瞰南京独具特色的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

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南京市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江干流江苏段最上游,是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典型代表,以多样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丰富的湿地类型为特色。这里原先占地8.5万平方米的52家“散乱污企业”已经合法拆除,变成了占地1876.1公顷的湿地公园。

打好监督“组合拳”,形成加强和改进工作合力。因地制宜采取水系连通、水体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目前,南京市已形成鱼嘴湿地公园(原清江油库)、三山矶公园(原雨花台梅钢9号路片区)、春江十里景观带(原浦口“十里造船带”)等一批标志性生态修复案例。其中,“南京滨江明珠——幕燕滨江生态修复”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南京方山火山地貌生态保护修复”两个项目还入选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围绕民生所盼,履职务实作为

把代表的“金点子”,转化成人大监督的硬举措。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代表行动中,紧扣法律法规,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企业园区问民生、听民声、察民情,共促生态文明建设,共绘美丽南京画卷,充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底色。

“南京要有灵气必须保护好生态多样性!”

“让南京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情之城。”

“长江沿岸小化工要为生态环境腾出空间!”

…………

群众意见不断汇聚,成为市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环保专家王慧《南京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建议之源。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长江保护法》出台后全国第一部贯彻长江保护新理念的地方性法规,为南京长江岸线保护修复和集约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惠泽一方生灵。鼓楼滨江风光带、南京长江大桥等水域,“微笑天使”江豚频繁露脸,或吐水嬉戏,或逐浪觅食;黑鸢成为南京“常住民”,已形成总数约3000只的稳定种群;突铗原二翅蜉、白鹇、亚洲长翼蝠、蓝鹀等物种新纪录接二连三被发现……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以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流以成江河的方式压实工作举措,提高深入打好环境治污攻坚战成效。随着多领域地方性法规的施行,一揽子整改措施依法落地执行,城市PM2.5浓度明显降低,扬尘问题得到有效管控,长江沿岸环境整治卓有成效,生态多样性保护亮点频现…….

老山,横贯南京浦口境内,是典型的城中山格局,是南京的亮丽生态名片,更享有“南京绿肺”之美誉。维管植物总数仅次于紫金山,为南京野生植物最丰富的景区之一,植物1187种,昆虫718种,鸟类记录个体数20018只次,共136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9种。

image.png 

(图为南京市人大代表陆朝阳等在调研老山生物多样性观测点建设工作。)

保护好老山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群众获得来自大自然的幸福感,成为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委员、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陆朝阳等人大代表的履职执念。围绕保护老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浦口区政府、玄武区人民检察院、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合力支持下,争取各种来源的资金2000万,高标准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和展示馆,潜心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凸显百里老山魅力,为区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做好山水文章。

大江奔流,生生不息。截至2023年,长江南京段总体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42个国考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28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这几个100%的背后,是南京市人大代表久系民生,聚焦生态治理的最好回报。

玄武湖是南京城市水系的“心脏”,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涝、生态景观、市民休闲、观光旅游、城区河道生态补水等综合功能。

怎样把玄武湖生态治理、 生态修护工作提升上去?时刻牵动着玄武区三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和龙的心。他提出的,玄武湖要做好排污截口管理,不让污水入湖;要做好活水引流,让整个水循环起;要限制湖边建筑高度、控制游客数量等等一系列建议,被玄武区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

“十里秦淮生春梦,六朝烟月荟金陵。”今日的古都南京蕴含六朝风月,铺陈十里繁华,仿佛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演绎着时代的诗与远方。市民们在移步换景间,能望得到江河、触得到绿色、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以还江于民、与江共生、拥江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人大代表务实为民的时代答卷。  



热点活动
苏容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