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浙江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
发布时间:2024-11-21 16:29:46
来源:长三角资讯网 浏览:
今年的开渔季,对在海上“漂”了十余年的船老大陈先铭来说格外与众不同。前不久,他开着自己新整修的“浙普渔66003”渔船在东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捕捞作业。粉饰一新的船体,干净整洁的船舱以及更安全的装备,让他和船员们第一次在海上有了“家”的感觉。
2021年11月以来,浙江聚焦渔业船舶本质安全水平低、海上生产生活环境差、渔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弱的问题,借鉴陆上“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创新开展“千船引领、万船整治”的海上“千万工程”,加速推动全省渔业现代化发展。
11月20日,全国推进渔业现代化部署会在舟山普陀召开,宣传推广浙江海上“千万工程”经验以及全国渔业建设发展治理实践经验。如今三年过去,这场向海而行的“千万工程”浙江写出了怎样的答卷?
渔民们海上住“宾馆”
在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渔港,记者跟随陈先铭进入船舱内,发现宛如来到了一个小型的“宾馆“。不到10平米的空间内,洗衣机、冰箱、空调等生活电器应有尽有,卫生间装上了热水器,厨房的灶台也配上了钢质的围栏……
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十分常见的配置,却在曾经对渔民来说是一种奢望。
“以前这些设备船上都没有,每年八月开渔时气温高达30多℃,十几个渔民干完体力活,只能偶尔用桶接点淡水冲一下凉。”张明德是这艘船上的轮机长,在他过去十多年的出海经历中,短则10天,长则1个月,只能待在阴暗狭窄的舱室,和斑驳发黑的墙壁、四处乱放的杂物一起熬到船舶靠岸。
浙江是海洋渔业大省,渔船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浙江20年以上的老旧渔船约占总量的31%,10—20年的渔船约占52%。
由于海水腐蚀,这些长期在海上漂泊的渔船设施设备加速老化,不仅降低了渔民的生活水平,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建设1000艘引领船、1万艘整治船的海上“千万工程”应运而生。
今年,陈先铭就趁着这一契机,申请了渔船改造名额。利用休渔期,对渔船驾驶舱、生活区以及各类安全设施统一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了一艘“安全引领船”。
除了渔民的生活水平,船舶的本质安全也在改造中得到了增强。船老大郑黎洲的“浙普渔68333”渔船在不久前改造完后,他对于新装上的“硫化氢检测设备”赞不绝口。
“在2018年的一次出海过程中,由于鱼舱内的鱼虾没有清理干净,腐败后产生了大量有毒的硫化氢气体,导致我们船上的一位渔民当场晕倒,好在发现及时。现在通过在鱼舱安装探测头,可在驾驶室开启监测,如果舱内硫化氢指数超标,设备在发出警报的同时自动启动舱内风机,抽出有毒气体,极大提高了渔运船的作业安全性。”郑黎洲说。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11月,浙江省围绕“安全、智慧、生态、环保、美观、舒适”6个场景打造示范引领船2200艘,带动全省1.1万余艘渔船开展安全生产硬件、卫生清洁设施、船容船貌等方面的改造整治,提升了渔业生产生活环境,维护了渔民利益和尊严。
如何从1.0走向2.0?
然而,一艘渔船的更新改造,需要花费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费用,对船老大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调动渔民们的积极性,成了海上“千万工程”启动之初的首要难题。
“一是不知道自己要投入多少钱,二是不知道船会被改造成什么样,值不值得我投入。”早在2021年,郑黎洲就听说了这一工程,但面对这两个未知数,他选择了先“观望”一段时间。
舟山市普陀区作为全省渔业综合管理改革试点,面对渔民们的担忧,区政府决定出资100万元,针对实际需求痛点改造一批示范渔船,以此激发渔民的积极性。
“我们通过对全区的渔船开展实船勘验和隐患排查,对标建设要求和船检规范,梳理总结了普陀渔船船体质量较差、设施设备老旧和生活环境不佳等共性问题,分类别制定了船舶整治提升重点项目。”普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渔船检验站站长黄寅骁说。
2021年,普陀区率先完成了10艘示范渔船建设项目试点工作,打造出了全省首批示范渔船。“当时,不少渔民参观了这些‘样板船’后,辅以政府的资金激励,纷纷表示愿意参与渔船改造。”黄寅骁回忆道。
如今三年过去,海上“千万工程”也有了2.0版的新打法。2024年,浙江抢抓国家“两新”机遇,率先将渔船设施设备更新作为全省18个行业设备更新行动之一。
和1.0版本不同的是,2.0版着力解决船龄10—20年的渔船安全性问题,打造一批安全引领渔船;并推动20年以上的老旧渔船进行报废更新,新建一批数字化的新型渔船。
郑黎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的渔船开了10年,软硬件老化得厉害。今年改造一共需要70万,其中政府补贴覆盖50%,我只花了35万,特别划算。”据了解,普陀区按照50%的比例对渔民改造渔船费用进行补贴,最高补贴到50万元。
系统治理全方位提升安全性
渔船安全是渔业安全的基石,海上“千万工程”正是发源于此。然而,海上生产安全,需要渔民、渔船、渔港等多方合力。
为此,浙江近年来全面推行涉海涉渔行业的安全生产系统化治理。今年3月,《浙江省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围绕“源头防”、“人防”、“技防”、“工程防”和“管理防”五方面,提升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和本质提升,海上“千万工程”正是其中一个做法。
在“技防”上,浙江加大数字化运用力度,2021年开始实施“宽带入海”,在2022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渔船宽带网。
“曾经,渔船在出港五六海里后,由于通信信号无法覆盖,渔民想要与陆地取得联系,可以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但成本高昂;也可以利用短报文进行通信,但十分不便。”陈先铭告诉记者,如今,自己的渔船装上了“浙渔安”系统,既能宽带上网,又能提供为渔船提供精准救援,还可以帮忙提醒疲劳驾驶和提供远程医疗援助。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渔安”能够实时监测海上渔船位置、速度、姿态等信息,渔船事故发生后,通过北斗系统自动获取事故定位,并自动推送至船端AI智能终端,实现让最近的船救最近的人。
除此之外,“管理防”在海上生产安全中也格外重要。近年来,浙江开展“亮剑”“铁拳”“清港”“雷霆”系列执法行动,严打“三无”船舶、“黑船”、“一船多码”等行为。健全省际间渔船异地作业、停泊共管机制,聚焦外省籍渔船跨海区生产、内河船违规入海、航路通航秩序管控等,定期开展海上联合(交叉)执法,保障海上船舶生产秩序和安全。
下一步,浙江将继续推动渔船设备更新,到2027年力争打造数字化、标准化、现代化新型渔船700艘以上,完成10000艘以上渔船北斗三代终端安装以及3000艘以上渔船设施设备更新改造。
相关新闻
-
长三角资讯网
-
长三角资讯网
-
长三角资讯网
-
长三角资讯网
-
长三角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