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上新” 浪漫“绽放”
未设置导读内容
长三角资讯 “环太湖地区山清水秀、人文厚重,要彰显江南农耕文化底蕴,努力建设乡土中国、诗意江南的乡村典范﹔宁镇扬丘陵山区环境优美、大江大河,农业科教资源丰富,要努力把乡村建设成都市休闲、农业科技富集区﹔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生态良好,要充分彰显灵动秀美的水乡风韵﹔沿海地区区位独特、资源丰富,要努力彰显滨海风貌和田园风光﹔黄淮平原辽阔平整、林田河湖交错,要充分展现平原大地景观,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林茂粮丰的美好家园。”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作出明确部署安排,勾勒出水韵江苏的风貌之美、富庶之美、时代之美、人文之美。
平畴沃野、山清水秀的风貌之美
江苏将提升乡村面貌作为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有力抓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今年完成1066个行政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提升,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过9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6%。引导建设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果园、美丽村景、美丽田园,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65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673个、省级传统村落502个,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处处是景”成为乡村新时尚,实现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的跃迁,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意栖居和美画卷,正在江苏农村大地徐徐展开。
鱼米之乡、产业兴旺的富庶之美
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全国5.5%的粮食、7.6%的蔬菜,养活了占全国6%的人口。2022年粮食总产量753.8亿斤,达到历史新高,蔬菜产量稳居全国第四位,畜牧业产值连续12年超千亿元,淡水渔业产值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彰显出充盈大国粮仓的江苏担当。无论是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还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34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收入907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226亿元,均居全国前列。构建“4+13+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重点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级省级重点链,建设水稻、生猪、淡水鱼、果品等13个细分产业链,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链,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城乡融合、服务均等的时代之美
乡村建设治理全面推进,全域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4%,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向高水平迈进。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2022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8486元,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帮扶政策逐步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逐步健全。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支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从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城镇,到交通便利、生活舒适的农村,江苏乡村城乡融合发展,颜值与日俱增。
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人文之美
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同推进,“面子”和“里子”一起做,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结推广徐州马庄“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经验做法,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道德红黑榜和三个“一张图”典型方式,规范村级组织“一套表”“两本账”“三张清单”,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县(市、区)7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33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组建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智库,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10个、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达20个,打造成农民有情结可安放、有乡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