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赋能苏州基层社会治理

长三角资讯 (记者刘巍巍)“智慧天眼”“揪”出抛洒滴漏“元凶”、梯控系统守护居民安全、“最强大脑”助力社区服务提质……记者在苏州多地采访发现,智能化设备广泛应用,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9月8日,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队员巡查至辖区某路段时,发现抛洒滴漏现象。该局勤务指挥室人员接报后,启动视频巡检,发现一辆由西向东行驶的混凝土车经过事发路段后,原本干净的路面出现明显污痕。执法队员按图索骥找到涉事车辆所在的施工工地,开出罚单并要求其清洗污染路面。

“智慧天眼”助力下,这起抛洒滴漏行为从发现、处置到整改结束,全流程闭环管理用时40分钟。枫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深化‘视频巡检+路面管控’工作模式,让抛洒滴漏等行为无所遁形。”

智慧加一点,安全多一点。近日,随着青埭花苑、古宫新村三期两个安置房小区71台梯控系统投入使用,相城区黄埭镇实现安置房小区梯控系统全覆盖。梯控系统可通过电梯轿厢内安装的智能监测摄像机,对电动自行车闯入电梯区域进行识别干预,抓拍当事人违规图像,发出警报和语音提醒,并将抓取到的信息反馈至后台,使电梯门无法闭合,从技术上消除“电动自行车上楼”现象。

据介绍,依托梯控系统智能化管理,该镇将从源头遏制相关消防安全事故发生。同时,该镇还在居民区划定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域,累计安装智能充电装置11200多个,引导居民规范充电,禁止“飞线充电”“上楼充电”,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走进姑苏区城市运行联动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全区169个社区划分一目了然。点击进入中街路社区,可以看到安装在居民家中的280个物联设备,包括智能水表、智能感应门磁、定位卡片等。运用物联设备,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现场情况,研判和处置突发事件。以智能水表为例,当孤寡老人在家中超过12个小时没有用水时,智能水表会发出预警,指挥中心立即安排网格员或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核查,确认老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姑苏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副主任田言介绍,城市运行联动指挥中心平台汇集了政务、公务、警务服务等1600余项数据,实时接入智能水表等4大类16000余个物联设备,为职能部门开展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黑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今年8月,苏州高新区通安镇562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启用,以推广智能灌排、智能农机、智能监测、智能管控等技术为核心,运用智能化设备实现农情发布、墒情研判、苗情察看、病虫防治、地力检测、产量监测等功能。该镇还采用无人机施肥、打药等方式,实现现代化农业“无人岗”。

 

眼下,通安镇高标准农田配套项目仍在加紧建设中。当地农村工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水系沟渠、田园路网、农田林网、智慧系统建设,通安镇以生态种植和粮食增产为目标,打造集粮食生产、智慧农业、文化科普、田园体验、农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良田美景”。(完)

 

 



热点活动
苏容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