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宜兴打造10个湿地 太湖西岸系上生态"绿腰带"

长三角资讯  在太湖西岸,沿着20多公里太湖岸线驱车行驶,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风景和活力感。焕然一新的太湖大堤,波光粼粼的湖面,大堤内侧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露营、骑行(如图)。从很少有人问津到成为户外休闲好去处,这样的变化便来自一道天然生态屏障的构筑。太湖大堤内侧新建成的10个湿地,串珠成链,好似一条“绿腰带”,形成一个天然滤芯,守护着太湖水。

“10个湿地原来大多是废弃鱼塘,可以说是环境治理的‘污点’,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杂草丛生。”宜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进一步守护太湖水生态和水安全,宜兴出台“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规划,探索太湖水生态修复新路径。作为“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太湖西部生态缓冲区”建设,旨在通过对沿太湖“荡、库”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太湖大堤内侧建设生态河岸、生态涵养观光湖等过渡地带,实现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功能。

沿太湖岸线,从周铁镇到丁蜀镇,宜兴在林庄港、朱渎港、双桥港等10处布置生态湿地,总投资约1.1亿元,总生态清淤约42万方,污水处理约50万方,湿地建设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历时一年多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近期正在制定湿地完善方案,敲定下一步建设计划。

从源头消除污染,生态湿地建成后,水质稳定在III类。“这些湿地就像是巨大的生态滤芯,周边入湖河道的水在进入太湖前,将通过逐级净化达标后再进入太湖。”在位于兰右港的湿地建设施工现场,太湖西部区沿太湖湿地群工程负责人徐志浩介绍。看似简单的一个生态池塘,其中却隐藏着“奥秘”。周边水域的水会经管道先进入泥处理系统,把“泥水交融”变成“泥水分离”,再经过水处理系统处理,最后汇入湿地,深度净化。在湿地打造过程中,还采用了水系构建、生境营造、湿地动植物恢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等措施,栽植各类水生植物,构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让太湖湿地的自然美景得以重现,还在控磷降氮方面发挥着强大的功能。

肉眼可见的生态变化点亮了太湖风光,湿地所具备的生态美与野趣成为一大看点,让更多人走进湿地,走近太湖,焕发了太湖西岸新活力。双桥港段湿地面积近7万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湿地边的草坪上,游客架着天幕喝茶聊天,生态池塘中的水清澈见底,繁茂的“水下森林”已经长成。从空中看,生态池塘划分为三个区域,池塘中间的长条形草坪好似一条“绿腰带”,点缀有步道、亲水平台等。周边农田、河道的水都会汇聚到此经过湿地净化后流入太湖。徐志浩介绍,湿地群落在形成改善入湖河水水质强大合力的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生物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不久前,还在双桥港湿地看到了黑天鹅。据了解,未来,宜兴在做好湿地群落长效管护的同时,将通过资源整合、设施完善等,打造成为一条集游览观光、水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绿色走廊,一个极具特色的郊野公园。(蒋梦蝶 图文报道)



热点活动
苏容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