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供销社的情缘

   长三角资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供销社这一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张响亮名片,最近又一次在媒体上火了起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缘于父亲担任区供销社主任的关系,我自幼在供销社院子里长大。上世纪中后期,供销社是农村商业的主力军。父亲所在的义乌县城阳供销社承担着全区数十万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资料采购和供应任务。身为供销社主任的父亲肩上担子十分沉重,但在外人看来他总是笑呵呵的,平时没有一点官架子,常年与工人打成一片,脏活累活抢着干。

   

   每年腊月是供销社的销售旺季,父亲和他的工友们常常要忙到深夜。小睡一会儿天刚亮便要开门迎客。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旺季则在春耕以后,当时,大到农药化肥小至钉耙锄头,在供销社都能买到。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刚上初中的我便学会了打算盘、填票据、识皮张。每逢节假日、寒暑假,我便主动到门市部义务劳动,送货下乡时我总是走在前,不仅从小磨练了意志,而且培养了热爱“三农”的感情。

   

   当年,父亲所做的几件事令我印象深刻。记得父亲的宿舍在离县城中心的湖清门门市部楼上。门市部不算大,父亲却在这里为农民顾客专门安排了一个休息区,休息区里有桌椅板凳和两个大号的茶水保温桶。每天早上父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顾客烧茶水。父亲说,农民进一趟城不容易,要步行十多里甚至几十里,让他们进店歇歇脚、喝口茶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后来,这个休息区和两只茶水保温桶保持了数十年,父亲退休后,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传统被后人继承下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另一件事是父亲坚持多年为农民新买的农具“号字”。父亲从小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楷书,上班时他很少坐办公室,而是到一线门市部放一张桌子,铺上笔墨,为农民顾客新买的扁担、箩筐、畚箕等农具“号”字。久而久之,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的消息传遍了县城周边的十里八乡。为方便农民兄弟,每逢休息天父亲还会骑上自行车带着我走村串乡,主动上门服务。春节到了,农民家中需要春联,父亲便自掏腰包买来红纸,抽空写上一批“斗方”和“春联”,红彤彤的“福”字和春联挂满店堂,大家来了可自取,深受顾客欢迎。

   

   门市部前有一条小街,隔天便聚集着一批前来赶集的农民,大家把自家种的养的农副产品拿来交易,换点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零用钱。然而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年代,有人要取缔它,在县“革委会”会议上父亲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得到了县委书记的肯定和支持,被保留了下来。数年后,这里成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当年父亲的正义之举,受到了后人传颂。


(父母亲生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留影)

父亲晚年时我曾与他聊过供销社。父亲说,当年我为农民供应茶水,为农具“号字”只是表面现象,通过我们彼此接近了距离,了解到了农民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廖廖数语,在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供销社人对农民兄弟的真挚感情!

以上往事虽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但在我脑海中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图文/朱旭先)


朗诵者:大海 实名蔡晓鸣。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扬子江朗诵艺术团成员,江苏夕阳红老年大学朗诵班老师。曾获2019年河南卫视全国中老年朗诵大赛冠军,2019年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优秀奖、江苏省一等奖。


作者简介:朱旭先 南京著名网络大咖,政府多部门新闻观察员。中国纪实摄影家学会会员水韵江苏摄影团团长、江苏省休闲农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摄影分会会长、《苏韵乡情》杂志副主编兼摄影部主任。

曾在南京军区空军机关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创作了大量有新闻价值、历史价值的优秀作品。先后有千余篇稿件在军地报刊发表,百余篇稿件在全国、全军、空军获奖。出版有新闻稿选及摄影专集《情系蓝天》、《情系钟山》等。




热点活动
苏容文化传媒